网站公告
点击问题反馈。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,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。
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
看着很好,转来分享:
  
陈默:上海市心理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,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,上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总督导。从九十年代起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,积累从幼儿、小学、中学到大学职场青年近万余人次个案咨询记录,为上海市同行之翘楚。
  
  
最近有幸聆听了陈默老师的专访,作为50后的她笑声爽朗、谈吐幽默、观点犀利,与我等后辈交流起来毫无隔阂,让人一下子感觉亲切。对于现在过度的超前教育,她的批判很直接:“小时候不会玩,将来就作废了”。她呼吁新生代的年轻父母别尽逼着孩子弹钢琴,一定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。如果我们的民族有阅读的习惯,就能改善整个国民性。同时,她也毫无保留地跟我们分享了她几十年儿童心理咨询的经验,以及对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看法和建议。
  
为了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原汁原味的经验分享,文章篇幅较长。但大家耐心细读之后,必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获得一些启发,也许不能保证你教出一个“成功”的孩子,但至少能培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。
  
一、什么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
  
90年代的儿童心理问题,主要是因为外部环境因素。那时候来做心理咨询的,很多是因为读书读不好,有些是因为情绪问题,有些是因为被人欺负。比较常见的还是一些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。
  
典型案例:易怒的初中生
一个读初中的女生,经常在学校里发飙,为了人家不小心凳子撞到她这样的一点小事就会暴跳如雷。班主任觉得有问题就过来咨询。后来了解到这个女孩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母亲的家庭,孩子的亲生母亲嫌她爸穷离开了家。爸爸后来又找了一个外来妹做她后母,生活上稍微得到些照顾。可后母又生了儿子,这下女孩的生存环境就更艰苦了。他们家住房本来就非常挤,属于那种没拆的城中村。有了弟弟后,女孩子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了,做作业只能搬个凳子在门口做,房间里的小弟弟又经常吵闹不休。所以这个女孩的愤怒是有原因的,让她愤怒的就是这个环境。没有亲生母亲,也没有让她安心的环境。
  
找到症结之后,就对他们全家进行治疗。那个时候,大家还是很尊重老师的,这孩子的爸爸和后母也非常配合,对女孩重视多了。没有地方做功课的问题,就通过去附近的图书馆的方法解决了。后来女孩子长大后做了一名护士,能够自食其力,家人和老师都相当满意。
  
如今孩子的心理问题,主要是因为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。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,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,对孩子寄予厚望,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,承受很大的压力,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、学业焦虑。而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孤独,使得他们从小思考力就很强。他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,所思考的问题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义问题:“人为什么要活着?”这样一思考麻烦就来了,抑郁了,因为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。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,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。2000年以后,来咨询的案例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。最普遍的是学业上的焦虑问题,到了高三不好好学习,整天看小说,看手机。还有很多抑郁、变态等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也出现了。比如男孩子在家里穿着妈妈的丝袜、文胸躺在床上。女孩因为性别不认同而抑郁自杀等等。焦虑不堪的不仅仅是孩子,大人也焦虑。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也就是幼儿园大班,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。家长看到2岁的婴儿打人就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,也来咨询,这说明家长是有多焦虑呀。
  
现今孩子的心理特点,绕不开独生子女问题。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是六个大人爱一个孩子,集全家的财力和情感于一身。他们见多识广,所以智商高;他们不缺爱也不缺物质,所以善良、富有同情心。他们从小受到尊重,所以讲求平等和话语权。
  
可以说,独生子女政策提高了国民素质。
  
然而独生子女,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,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。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,谁对自己好,他就要报恩。四岁的孩子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,他就对奶奶说:“奶奶,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。”但等到他十几岁了他就会发现,他报不了这个恩。这些这些大人并不需要他用钱来回报,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。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,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?
  
独生子女这一代还必须要过有尊严的生活。我们50后这批人,信奉好死不如赖活,我们就像是一根草,哪怕被人踩在脚下,脚拿开了之后还能继续生长。但是90后不一样,他们不会好死赖活。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受到尊重。他的要求不一样。他们情愿不活,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严。有些家长为了戒除孩子的网瘾,把孩子送到严格军事化管理的戒瘾学校。结果孩子出来之后,从此躺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的有之,割脉自杀的有之,得精神病的也有之。学校的校长觉得很冤枉,以前70后都是这样管理的也都没出什么问题,现在为什么就不行了。他不明白,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。
  
  
二、孩子需要怎样的家庭?
  
所有的孩子问题,都是家庭的问题。家庭是健康的,孩子就是健康的。孩子出问题了,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,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,是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的。
  
(一)好的家庭的共性
  
幸福的家庭里,通常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,夫妻两个人都比较成熟。如果有一个人控制欲很强,其他的人就会感到压抑。成熟跟学历、收入、社会地位无关,农民也可以很成熟。主要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,做事情比较独立,家庭里面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,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。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,但是又不是彼此控制,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。
  
比如,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出去参加同学聚会,成熟的妈妈就会说:“注意安全啊,钱够吗?”“够!”然后这孩子就出去了。他在外面玩得很自由自在、很放松,他在同学面前也会让人感觉是一个很自然的人,因为他没有被控制住。而控制欲强的妈妈会问:“和谁在一起?去几个人?什么活动?什么性质?你带多少钱?只能用多少钱……”这样的孩子出去表现也是不一样的。玩到一半时,老妈又一会一个电话:“你在哪里?可以回来了吧,已经9点了,你不是说好9点吗?”。
  
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在家里,其他人就会有压力,慢慢就会出现问题。比如孩子做作业的问题,家长去控制的话,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。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,大人不要去搅和在一起。如果搅在一起,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业的,拖拖拉拉搞这搞那。
  
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,都是没有一个人控制欲很强的,每个人都相对独立,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。好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,但是好的家庭的比例越来越低了。
  
(二)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
  
1、家庭结构的问题
  
一种是单亲家庭。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应该成长不好。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,攻击诋毁另一方,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。另一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。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,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,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。比如幼稚,不听人讲话,很容易发火。因为他被高度聚焦了,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发火。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,表现出来就是幼稚,不能换位思考。
  
现代家庭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就是老人的参与。健康的家庭结构,老人应该是可分可合的,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个帮手,孩子的父母才是决定性的拿主意的人。老人不应当主动参与,就是做个帮手。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,老人就应该退出,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,交给孩子父母。老人如果分不清边界,就会出现很多矛盾。除了夫妻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矛盾,还会叠加外婆跟女婿,母亲跟女儿之间的矛盾。
   
2、夫妻关系的问题
夫妻关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。夫妻两个常年冷战,就是不离婚,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。
很多年前一个做医生的妈妈带着儿子来咨询过我,她当时的状态就是跟丈夫分居,自己带着孩子生活,儿子一年级,成绩还不错。我当时关照她等孩子青春期时再来一次。前些日子他们来了,孩子已经长得很高,读初二了。他妈妈就反映,孩子读书一直不错,可是到了初二就不行了,而且还出现了社交困难。他们夫妻两个分居多年,既不和解,也不离婚。我对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尽快改变婚姻状态。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,儿子会越来越糟。那儿子自也对我说希望父母离婚。因为对于孩子来说,他就像是一直在等着第二只靴子掉下来,永远悬在那里太难受了!必须让孩子感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母亲,对生活充满热望拥抱生活的样子。母亲必须要把自己给打理好。自己处理好了,孩子就会改变,成绩也会上去。
  
3、亲子关系问题
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。亲子之间,有的时候不是爱的问题,简直就是仇恨的问题,但是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。
  
举个母女关系的例子。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女儿,小学里总是第一名,到初一时来咨询,才发现已经精神分裂了,必须去医院治疗。这女孩子的第一名是怎么来的呢,就是非常非常努力,废寝忘食地学习,因为她妈妈要求她一定要考前3名。原因就出在她妈妈的身上。我对孩子的妈妈说,对孩子的这种极端要求是变态、是虐待。她竞哭了起来。原来这位妈妈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,她的出生并不受家人欢迎,因为他们所盼望的是儿子,她唯有通过考第一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视。而这种心理延续到了自己女儿的身上。在中国,这种受到母亲的排斥的情况并不少见,很多得厌食症暴食症的女儿背后都有一个排斥她的母亲。女人是很难取得自我认同的,而且往往会把对自己的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。这跟我们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。
  
还有父子关系出问题的。儿子长大了,身高都超过爸爸了,但是爸爸的角色转变不过来。原来是保护儿子,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的本能,但现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该如何自处。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儿子不满意,处处挑剔,互相攻击,就演变成了父子大战。这与做母亲的在一旁没处理好也有关系。
  
母子关系上出问题的,一般就是表现在不让儿子长大,高度地控制。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。
  
父女关系出问题的,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。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,说父亲的坏话,女儿就会攻击父亲。
  
总结:母亲是家庭的灵魂
  
不是有个大别墅就可以称为“家”,破房子里有个妈才成其为“家”。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。我做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发现,所有的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。抓住母亲这个牛鼻子,就一抓一个准。因为在一般的家庭中,母亲只要没什么大问题,就会成为家庭的核心。在处理家庭问题上女人是有优越性的。因为男人的大脑更擅长逻辑思维,女人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。因此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,女人更有优势。未来的国家领导人肯定很多都会是女性。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是这样,母亲的地位很高,像红楼梦里的贾母一样。母亲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主力。
  
孩子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最特殊的,虽然孩子出生剪断了脐带,但他们的潜意识是完全连通的。所有的孩子都会为母亲牺牲。我们有个误区,以为是母亲为孩子牺牲,其实孩子也会为母亲牺牲。如果母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,整天骂骂咧咧情绪不好。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母亲过得不快乐、很痛苦,他马上就会把这种情绪背在身上,觉得是因为自己母亲才会生活得不幸福。
  
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给的。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必须放在桌子,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会责骂,那么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——这个是顺从,顺从了母亲的意志。顺从就会逐渐发展成认同。比如孩子上小学后请同学到家里玩,同学把茶杯放在地板上,孩子会叫同学把茶杯拿起来,不要放在地板上——这个就是认同。等到孩子长大了,妈妈老年痴呆了,把茶杯放在地上,他就会让老娘把茶杯拿起来放好——这就完全内化了。所以,人格中的超我部分,实际上是家长给的。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,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,变成人格的一部分。
  
三、孩子需要怎样的学校教育
  
学校应该是提供养分的地方  
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,生活环境也比较自由,随时可以到大院子里找到小伙伴疯玩。通过这种没有大人监管的群体性游戏,孩子可以遗忘压力、发展人格,也教会了他们遵守规则,是孩子进入社会的预演。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变了,也不容易找到同伴。那么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孩子聚集的地方,应该提供孩子们自由交往的环境。我经常跟幼儿园园长做讲座时说,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不教育,只要保证孩子安全就可以了。让孩子们自己交往自己玩,不要去教什么拼音、十以内加减法。知识哪里不能学?如果一个人在11岁以前没有好好疯过、玩过,等老了临死前就会很作。儿童时代要让他有快乐的记忆。
  
学校不该是竞争比赛的场所
让孩子从小就参与高度竞争,是对人性的摧残。我最反感的就是老师灌输第一名的观念,第一名什么都是好的,老师对他们总是笑眯眯的,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。让孩子们对学校教育构建起一种错误的认知,认为学校是去跟人家比赛的地方。去学校是为了证明自己优秀,把学校当成一个竞争场所。孩子小的时候是很脆弱的,在高度受压的环境里,甚至心脏都会受影响。而等到高中大学甚至成人以后,抑郁症、强迫症这样的后续心理问题就会逐渐显现。有些从小学习优秀的学霸,不能承受生活中任何一点点压力,一有点不顺,就可能出现病态、跳楼、猝死等情况。他们表面看起来很好,但是一旦有一个触发的因素,他就没有能量来抵抗。从小的高度竞争让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在儿童时代就全部消耗完了。
  
学校的评价应以过程为导向
学校里不该给孩子做太多确定性的评价。现在很多孩子做事所有的动力源,都是为了取得他人的评价。如果得不到欣赏性的评价,他就不愿意参加这个活动。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逃避困难的问题,就是对孩子的评价太多造成的。因为这种评价不是以过程为导向,是以目的为导向。在临床上就会出现很多孩子惧怕重大的考试或比赛的情况,平时学得挺好,一到重大考试就不行。学校是一个训练你思维水平的地方,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地方。
  
学校老师要学会跟孩子的沟通方式
很多时候不是应试教育、素质教育的问题,而是老师讲话方式、教育方法的问题。比如有个同学漏做十道数学题,老师可以这样说:“数学是需要严谨的思维的喔,今天你把这十道数学题漏掉了没做,你明天做的时候要严谨一些噢,老师觉得你明天肯定不会漏了,对吧?来,我们拉个勾”,也可以这样说:“你怎么回事啊,你在数学上从来不用心”。小孩子的潜意识是完全敞开的,用前者的方式对于后续的教育就很有利,用后者就会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排斥。
  
老师觉察力低,跟孩子沟通技巧差,跟家长沟通能力差,没事情也会处理出事情来。比如两个七八岁孩子打架。七岁八岁狗都嫌,打架根本都不算个事。打架以后呢,一个孩子眼泪鼻涕地去告状。老师一看马上就很火:“你们两个!跟你们说过多少次,下课别在走廊里搞来搞去,看看又打起来了!好了好了你别说了,讲也讲不清,你也别说了,都不是好东西,就知道打架,看看你语文考了几分,你数学又考成这个样子,下次再打,就站到教室后面去。”这样处理完后,接下去麻烦就来了,这两个孩子坐在教室里就无心听课,不停地动来动去,后续来上课的老师都要骂他们。然后放学回去了,一个小孩回家跟妈妈讲觉得自己一点也没错,老师不公平。孩子的妈妈,全职太太,第二天早上就来找老师问:“这个事情我的孩子很委屈呀,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,老师你没问清楚吧?”小学老师觉得烦死了,先把他打发走:“王小明妈妈,你先回去,一会儿我再问一下啊”然后把另一个小孩叫来骂一顿。接下来另一个孩子的家长也来了“老师你好,到底发生了什么事?为什么王小明妈妈来了,你就要骂我儿子啊?”小学老师心里想的是:“这都什么事啊,我一个月才拿多少钱啊?要受这个罪?”接下来他就会这么说:“啊,对不起,我要上课去了,如果不行的话你可以找教导主任,也可以去找校长”那个妈妈一听这种态度,就去找教导主任了。教导主任想这么小的事情,把家长哄一哄就好了嘛。中午吃饭时,教导主任在食堂遇到这个老师“王老师啊,今天早上你们班一个学生家长来找我啦”,这个老师就发飙了:“你们领导是要我们管还是不要我们管,管管么又是我不对,那我干脆就不管了。”……
  
其实这种事情,三分钟就可以解决。“哎呦!眼泪鼻涕一塌糊涂,来,老师给你们擦擦。你们俩都是我宝贝,我手心手背都是肉,你们俩打架,我晚上觉都睡不着。我晚上睡不着觉,明天谁来上课?全班同学都要怪你们啦!小朋友之间打架可不好,你们俩和好了我才能晚上睡得着觉。这样好吧,你和他握握手就代表和好了。好啦,来握个手。对呀,现在开心了吧。你们再拥抱一下,我用手机给你们拍下来,看,小哥俩多好呀!现在老师安心啦,你们俩高高兴兴地回去上课吧,让同学们看看你们俩已经和好了,去吧”回到家里妈妈问起打架的事情,小朋友就会说:“没啥事,我们已经和好了”。根本就不会有这么多事情。所以,老师的沟通方法很重要。
  
  
四、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养建议
关于孩子的长期教育,总结起来有这么几句话:
  
0到3岁,每时每刻关注他。这个阶段是安全感确立的关键期,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满足,一生都会有缺憾。这个时期妈妈比较重要,如果妈妈是上班族,那么下班一定马上回家,高跟皮鞋就不要穿了,应酬也别出去了,妈妈就算蓬头垢面都无所谓。因为孩子0到3岁的时候,你要每时每刻陪伴他,就算每天对他讲100遍我爱你,他也不会嫌多。
  
3到6岁,诚心诚意陪伴他。做到诚心诚意很重要。这个时候爸爸很关键,他可以做孩子的玩伴。因为3到6岁时,孩子的探索欲望开始形成,如果有父亲这个老山羊在,孩子就不会怕了,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得到加强。反之,他就会胆怯懦弱退缩,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受到抑制。
  
6到12岁,真真切切喜欢他。6到12岁的儿童期,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真的喜欢他。因为儿童进了学校以后,老师对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评价,经常可能会在学校里受到一些负面的打击,或者觉得不如别人。这时候就需要从家长眼里看到,你们不会讨厌他,不会不爱他,给他一个可靠的保证。但是儿童阶段的孩子比较容易招人烦,讲话颠三倒四,脾气也大,家长经常会不耐烦,但是你必须要让他感觉到你很喜欢他,特别是他犯了错误后,要能站在他的情绪里理解他。
  
12岁以后,实实在在相信他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,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。如果你不相信他,那么他的行为会是很糟糕的,他永远也长不大。你只能相信他。一开始从相信他10%,再到25%,再到相信50%,最后完全相信他,那样才能像个人。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后才会得到一个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。
  
如果做到这几句话,就是真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,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会有太大的问题。
  
  
Q&A
关于规矩
Q: 孩子在幼儿园里挺守规矩,但是一到家里就不一样,完全不听话,感觉总是在探索家长的底线,我到底该严厉地打击呢,还是温和地对待?
  
A:对小孩的管理无非四种办法:奖励,惩罚,消退,训练。你应该在家里给小孩立规矩。小孩子其实是喜欢有规矩的,他并不讨厌规矩。因为你没有规矩,所以他才不知道怎么做。比如说看电视,只允许每天看一集,你就要给他立这个规矩。立规矩的原则在于合作性,必须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,像不吃饭不睡觉这样的事就不可能。规矩就是你们家的法律。法律写在纸上只是法律,你要变成法治。法治有两个要点,一个是民主,另一个就是程序公正。民主,就是要先跟孩子谈。告诉他看动画片时间不能太长,长时间看就会很早得白内障。白内障是什么感觉呢,你给他戴一副眼镜,拿块蛋白往上一挡,孩子就明白了。就这样把每天看一集的规则定下来。第二天,等孩子看完了电视,你就去跟他说:“一集看完了,妈妈来关电视机了”。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。这就是程序公正。哪怕孩子跳着脚哭闹半个小时也跟你没关系。等他吵完半个小时没声音了,你也一个字不多说。第三天,等孩子看完了电视,你继续去说“一集看完了,妈妈来关电视机了”。孩子也就不响了,因为知道哭闹没用。再接下来,不用等你去,孩子自己就会叫“一集看完了,妈妈可以来关电视了”,这规矩就立起来了。
  
关于兴趣
Q:关于孩子的兴趣班,比如学轮滑,一开始很感兴趣,学了几次就不想去了,还有坚持了快两年的跳舞,现在死活也不肯去了,这种情况怎么做规矩?孩子会不会养成什么事情都轻易放弃的习惯?
  
A:这种情况不能做规矩。家长们就是瞎担心,谈不上什么养成不坚持的习惯。实际上是孩子根本没发现他的兴趣。孩子是在成长过程当中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的,要到高中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。我一直跟高中老师说,高中教育成功与否,就是看这三年孩子是否发现了自己想要专注的领域。如果找到了,那这高中教育就成功了。只要他知道这一生可以投入在哪个领域,他高考都不会焦虑的。比如说他要做医生,那么有医学院的大学很多,就算没考上一流的大学,他可以进二流的大学。因为是自己要学,跟被动去学的人不一样,他在大学里一定会学得很好,那就可以继续考到一流大学的研究生,也是一样的。
  
关于抗挫折能力
Q: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?
  
A:抗挫折能力是可以培养的。在孩子小的时候,一直要教育他要帮助别人,这样可以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。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要互相帮助,谁谁谁哭了,你要安慰他。谁没带伞,你就去帮他撑伞。帮助别人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大,他就会懂得考虑别人的需求,也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。自我的力量强大了,就能更好地面对挫折。
教育观点
5588 查看 41 收藏帖子 (31)

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|新会员加入

  • shenxiang235

    2017-2-3 22:12:17 使用道具

    非常感谢楼主分享
  • baozoutu11

    2017-2-4 08:11:40 使用道具

    看完了 谢谢楼主分享
  • tantianjin

    2017-2-4 09:09:48 使用道具

    谢谢楼主,学习了
  • cherryyan2008

    2017-2-4 11:03:33 使用道具

    学习了,感谢楼主分享
  • yangso

    2017-2-6 16:47:14 使用道具

    看完了,这个文章写得挺好的,再次吸收了很多东西,谢谢分享!!
  • 小七儿

    2017-2-6 17:01:05 使用道具

    讲的真好,学习
  • swl

    2017-2-13 07:08:26 使用道具

    听过现场讲座不错 关注心理
  • hang0904

    2017-3-1 13:14:03 使用道具

    多谢楼主分享!
  • 珐玛琅

    2017-3-16 10:54:53 使用道具

    说的真好,受教了!
  • nbuvicky

    2017-3-16 21:56:51 使用道具

    我是新手,来学习的
  • 馨兰蔚

    2017-5-14 21:55:23 使用道具

    很受益不知道还有没有
  • 忘忧小草

    2017-5-31 10:25:12 使用道具

    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
  • 付家二宝

    2017-6-1 11:03:37 使用道具

    学习了,感谢楼主分享,育儿过程中确实焦虑过度
  • weathernature

    2017-6-6 12:04:28 使用道具

    学习后明白了不少,谢谢楼主分享
  • 小鸡腿

    2017-7-20 08:41:51 使用道具

    谢谢楼主
  • tomdf01

    2017-7-26 11:58:27 使用道具

    感谢楼主分享。。。。
  • enjoyren

    2017-7-31 14:46:40 使用道具

    收藏了,这个需要反复学习。
  • coolman66

    2017-8-10 07:36:47 使用道具

    讲的真好,学习
  • 一路锦帆

    2017-9-26 16:24:01 使用道具

    看完了 谢谢楼主分享
  • zoelavie

    2017-9-27 04:56:25 使用道具

    感谢楼主哈
  • lhp1980tx

    2017-10-4 18:24:27 使用道具

    有道理,生活不应该有太大压力,压力降低自然成功率也会提升。
    个人感觉这种文章更应该给学校老师看看。
  • bamayingyu

    2017-12-26 11:01:31 使用道具

    谢谢楼主分享,学习了
  • baby_Evan

    2017-12-26 14:39:44 使用道具

    学到一些东西,谢谢分享!
  • kxdsunny

    2017-12-26 15:08:05 使用道具


    谢谢楼主分享,学习了!
  • 拔萃英语

    2017-12-31 21:21:55 使用道具

    这才是真正的专家之言,值得重视!
  • 大肚小西瓜

    2017-12-31 22:17:07 使用道具

    意见中肯,值得学习!
  • lyjlyjlinda

    2018-1-4 16:40:31 使用道具

    谢谢分享,辛苦辛苦
  • stormbird

    2018-1-5 15:42:59 使用道具

    算是靠谱一点的专家意见了。
  • zqdw123

    2018-1-11 23:23:01 使用道具

    说的真好,受教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