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公告
点击问题反馈。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,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。
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

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|新会员加入

  • myjoy

    2011-8-24 19:30:41 使用道具

    先祝贺新官上任,再谢谢指导
  • 闪电小子

    2011-8-24 19:43:56 使用道具

    坐下认真听课,刚接触国学呢。
  • 猪宝来了

    2011-8-24 21:18:30 使用道具

    不敢再夸了,顶完贴学习去~~
  • 非常

    楼主 2011-8-25 00:06:45 使用道具

   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-8-28 10:39 编辑
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(之七)

        接着来讲下一个观点,我们怎么样去选择适合孩子的经典?这里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,只有一些意见与参考。我们听到了昨天的课,就应该知道参考是最有益的意见。我们列了一些经书,这些东西是针对孩子来讲的,没有好坏与先后之分,重在适合、重在坚持、重在应用。
              《千字文》: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以四言韵语而成。隋唐以来,《千字文》条理分明,通顺可诵,咏物、咏事的韵文,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、社会、历史、教育、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。便于识读。
              《三字经》:南宋人王应麟创作,已有七百多年历史,内容大都采用韵文,包括了传统的教育、历史、天文、地理、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,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。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,十分有趣,又能启迪心智。

            《弟子规》:原作者李毓秀,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。以《论语•学而篇》——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为中心”,分为五个部分,具体列述弟子在家、出外、待人、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。
          《笠翁对韵》:是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、词,用来熟悉对仗、用韵、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。其作者是清代学者李渔。他把常见的韵字都组织进了韵语,这些韵语又都是富有文采的符合格律的对子。该书的特点是词藻丰富、优美,典故众多。要理解中国文字韵律的精妙、优美,本书是必不可少的。

          《幼学琼林》:全书用对偶句写成,容易读诵,便于记忆。全书包罗万象,涉及天文地理,婚丧嫁娶,典籍制度,鸟兽花木等。被人称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。有俗语说:读了增广会说话,读了琼林走天下。
           《增广贤文》: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: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,二是谈命运,三是谈如何处世,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。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,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。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,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。在主张自我保护、谨慎忍让的同时,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,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。
         《朱子家训》: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。《朱子家训》仅522字,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。其中,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,比如尊敬师长,勤俭持家,邻里和睦等,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。

            以上这些经典,一般来讲适于刚刚接触经典的孩子,适于正在读书识字的孩子。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经典,且又过了读书识字阶段,比如说到了小学高一些的年级,就可以学如下的东西:
           《孟子》:孟子名轲,战国时期鲁国人。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。著有《孟子》一书。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,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,有“亚圣”之称,与孔子合称为“孔孟”。
          《论语》: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,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。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,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,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、伦理思想、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。与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(四书)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易经》、《春秋》(五经)并称“四书五经”。通行本《论语》共二十篇。  

           《道德经》: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五千言》、《老子五千文》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为其时诸子所共仰,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道德经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分为81章。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。   
          《庄子》: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和文学家。战国时期宋国人,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。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“老庄”,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,被思想学术界尊为“老庄哲学”。代表作为寓言《庄子》,被唐明皇封为《南华经》,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,名篇有《逍遥游》、《齐物论》等。


   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

    参与人数 2 贝壳 +40 理由 收起
    舒米 + 20 太好了,终于解开原来很多的疑惑了!
    Jean + 20 老师辛苦啊,这么晚还在发帖
  • lixingmeibec

    2011-8-25 09:19:47 使用道具

    作为妈妈,家长,我们的任务是俯下身、弯下腰,听孩子的声音,说孩子听得懂的话。

    真是真知灼见!!
  • 淘淘Riby

    2011-8-25 09:42:24 使用道具

    读经典不是在学功夫,而是在练功夫。
    读经路从今始!
  • kepless

    2011-8-25 11:59:19 使用道具

    炫辰爸爸 发表于 2011-8-24 10:37
    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为道。

    我还是那句话:闻道立行,伪。
  • moxicao

    2011-8-25 20:34:05 使用道具

    讲的太有道理了,要从认字开始,然后达意,然后再说背……
  • 鱼儿笑了

    2011-8-25 22:27:13 使用道具

    本帖最后由 鱼儿笑了 于 2011-8-25 22:27 编辑

    好好听课。目前孩子还没接触国学,偶尔听了点音频。不知该怎么下手。所以想学习学习的方法。谢谢。正好自己也补补课。呵呵
  • satellite

    2011-8-26 07:38:39 使用道具

    之前坚持了一段时间,又放下了。需要恒心
  • 非常

    楼主 2011-8-26 09:55:10 使用道具

   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-8-28 10:30 编辑
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(之八)

            前面,提供的一些目录,大致上分了两个阶段:一个是识字阶段;一个是过了识字阶段,这样的孩子明白一些事理, 以前没有学过《三字经》,《千字文》也没有关系,可以从《论语》开始。
              为什么这样讲?因为《三字经》之类的,是后来人编的。我们说一个大原则,读经典越是根源的东西越有价值,《三字经》也好,《弟子规》也好,《千字文》也好,他们的思想来源都是来自于儒家,来自于《论语》。

            当然我在这里说的儒家不算特别准确,为什么说不科学?有一句话叫“三教九流为一体”三教是哪三教呢?儒、佛、道为三教,九流呢?法家、兵家、墨家等为九流。简单地讲,三教九流是后人分的,从最早的根源来看或者说从中国的哲学史来看,从最早留有的文字来看,是道家。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个原则,这里讲的所谓家是后人来分的。比如说《周易》,从后人来看归属于道家,但从历史来看,中国的文化、思想、哲学都是从道家发展起来的。我们讲的是发展,当年孔子也会去问老子一些问题。

           佛家是后来到了梁朝才发展到中国的。“三教九流”讲的是区别,“一体”讲的是共性。这正如杯子有千万种,“千万种”是区别,是外在的,它们是用来装水的,这是共性。看到了共性,我们就可以说是一体,如果看到了区别,我们就可以说是三教九流。所以说,一个人讲佛、道、释是有区别的,这句话是对的。也有人讲佛、道、释是殊途同归,是相通的,这也没有错。关键的问题是,你把眼光放在了区别上,还是放在了共性上。这是三教九流为一体的一个整体看法。但总的来说还是要表示共性。比如说,佛家,中国的佛学为什么发展起来,而印度的却相反败落?有一个观点,讲的就是当时把佛家的梵文翻译过来的人中都是高级知识分子,都是受到道家与儒家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,所以他们常常会用道家或儒家的语言习惯来进行翻译。这样释出来,就很美,  就受到了更多高级知识分子的欢迎。再扯远一点讲,在近代,很多国学大师也会把《金刚经》、《楞严经》等佛经, 列为国学必读之一。

             刚才我们讲主要还是看共性,佛家讲“自度度人”,儒家讲“自立立人”,道家讲“自化化人”,思想原则是一样的,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。同样的,释家讲空,儒家讲一,道家讲虚,也是一样的,只是名称不一而已。


  • 非常

    楼主 2011-8-26 10:00:26 使用道具

   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-8-28 10:30 编辑
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(之九)

          我们再接着说,比如《千字文》,比如《菜根谭》,比如《素经》等,就不好讲是什么道家、儒家了。三教九流为一体,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。所以,如果我们的孩子认字的时候没有来得及读《三字经》这些幼儿读物,也没有关系,可以从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来学,没有什么来得及来不及,这也是我们昨天讲的一个道理——不要看到别人读《三字经》了,你也读;不要看到别人读《易经》了,你也跟着。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

          当然,我们在共性中也要看到区别,在孔孟与老庄之间,我们选择哪个好,对于孩子来说,还是选择孔孟为先,理由是什么呢?因为孔孟更入世一些,他们讲的多是人情世故,语言也更为朴实,文风也更为扎实。而老庄呢?思维激荡,看上去一会儿天,一会儿地,大开大合。从文风上来讲,孔孟更适合孩子。以前曾经讲过一句话,孔孟是教我们做人,老庄是教我们为圣,释家是教我们成菩萨,境界不一。但反过来讲,虽然目标有深浅,有近远,但不管是做人,还是做圣还是做菩萨,脚下走的路是一样的,都要以人为本。讲孝道,讲师道,讲仁爱,路是一样的,只是走得远近不同罢了。再强调一下,从文风上讲,还是选实在、朴实一些的好。

           最后一个参考就是《易经》与孔孟老庄的关系,看到不少孩子在读《易经》,也有不少关于孩子读《易经》的好处,这一点,不敢妄加评论,我们就提供两个的思想供大家参考。一个是《论语》中孔子的,他的大体意思是,五十岁学易不犯错误,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还讲过,“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”,也就是说,知了天命就不犯错了,与这个五十有关的。孔子还说过一句话,大体的意思是,三十岁戒之在斗,四十岁戒之在色,五十岁 戒之在贪。具体到了六十、七十孔子就没有讲了。孔子的话我们且放在这里。  
           另外一个讲的人,是南怀谨大师,他的观点也是五十岁前不学易。理由是什么呢?理由就是一个人不犯错误,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?一个人出门就知道会发生什么,努力半天,知道老板不给涨工资,还努力个什么劲呢?教育孩子辛苦半辈子,早知成不了材,还教育什么呢?什么都看透了,活着就没有滋味了。所以说,到了五十岁再看、再明白,头五十年对在哪里,错在哪里,才有滋味。
        我们讲完这两个说法,就把不必学《易经》的道理讲明白了 以个人的观点来看,很多人学易无非是从难来讲的。很多的人简单的道理听不进,信不下去,但要是冠以神秘,说以高深,信的人就大有人在了。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《易经》能不能让人看透,不在《易经》这本书,而在于看书的人。当然,这也是一家之言,还是那句话: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要想攀上科学的高峰,还是要从一加一开始学起。不要图难、图涩,不要轻易去相信,科学无险阻,只要肯攀登。
            还是那句话: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

  • onlyil

    2011-8-26 10:03:50 使用道具

    学习!受益良多!
  • 非常

    楼主 2011-8-26 10:06:42 使用道具

    炫辰爸爸 发表于 2011-8-24 10:37
    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为道。

    呵呵 ,有的人还在认字阶段 ,就只有认字。有的人爱看漫事,也可以去看漫画。有的人,只能看语文课本,这也是不错的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
  • ZaoZao_Cao

    2011-8-26 10:08:16 使用道具

    学习了。。。。。。
  • 非常

    楼主 2011-8-26 10:23:23 使用道具

    kepless 发表于 2011-8-24 09:02
    不想让孩子学国学,像个小老头。也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,读了,背了这些个“空中楼阁”似的的大道理,对成长 ...

    呵呵 其实,学经典学国学的人会犯一个大毛病:以为不学经典的人都犯病。其实大可不必,有人看漫画,有人看课本,适合自己才是最好。正如中医与西医一样,只要能治好病,管他是什么医呢,蒙古大夫也无不可。
  • 非常

    楼主 2011-8-26 11:18:03 使用道具

   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-8-28 10:31 编辑
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(之十)
            刚才有朋友让讲: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我们先来做这个解释,前面,我们讲到了学问与学术的区别,学问是在书本本里打转转;学术,是在功用上下功夫。早在秦始皇的时候,就知道空谈误国的道理,所以就对空谈的儒生砍头的砍头,坑埋的坑埋。那时候的儒生,不是儒家的意思(也有一说为术士),是读书人,有点学问的人,以书谈书,以理讲理,这是误国的。邓小平上台,改革开改,特别是南巡讲话,就讲了一个重要的观点:不争论,摸着石头过河。前不久,有人在群里讲:“真理越辩越明。”这句话是屁话,真理不是辩出来的,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。这是我们这个群不辩、不争的一个指导思想。你用道家的、法家的,我用佛家的、儒家的,你看看谁能说得过谁?空谈误国,道家、儒家、共通地说了一句话:自知者明,知人者智。佛家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解释,我们在这里不提。

           刚才我们讲了“学”与“术”的区别,那么,人的学问最终的用处在什么?其实就是与事、与人打交道,这一句话简略成四个字就是“知人晓事”。你去办事,不知人,不了解对方的个性、脾气,事情就办不成;同样的,你与家人、与孩子、与领导不知人,就相处不好,处处是得罪,处处是坎坷。同样的,一件事这样办有效果,这样办能顺利,但你就是看不出来。书读了好多,那是学问,书读了还会用,才叫学术。同样一件事,别人办得漂漂亮亮的。你去办,就办得一蹋湖涂,你说你是博士毕业,管用吗?学问大吗?所以说,人情世故学问最大,但人情世故不是让人狡猾,不是让人变得庸俗,而是变得圆融通达,我讲清楚了吗?
    假如说,一个博士研究生写出一本厚书叫《人际关系一万招》,但是这个博士自己与亲朋好友、领导同事的关系都处不好,那只能说是个狗屁博士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人。

           我们讲孔子是最有学问的,表现在这两句话上,孔子讲 “因材施教”,因材,就是“人情练达”;施教,不就是“世事洞明”吗?一个是对人,一个是对事的处理。理解因材施教,就是知人晓事了吗、?因材,是不是看每个人的不同情况?施教,不就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办法嘛?人情不练达,你能知人吗?世事不洞明,你能看得出这个人用什么办法教吗?换句话来说,一个孩子是打好啊,还是劝好啊?你不知人知事,怎么能轻易说打好还是骂好呢,对不对?孟母当年为了孟子好好读书,就把织的布给毁了,这个火发得大不大?那是相当大,就相当于现在把家里的电视电脑砸了一样的啊,但这个火发得值的,是不是?所以说孟母是伟大的教育家嘛,知人、晓事,把电脑一砸,搞出个亚圣来,是不是最大的学问啊?。

           再讲一个故事,话说子路有一天救了一个小孩,这个小孩的家里人为了报答子路,送了子路一头牛。大家说孔子是怎么评价? 呵呵,孔子不仅让收下了,还大大地表扬了子路。我们看《论语》 大家可以看一个线索,孔子跟子路在一起的时候,孔子经常是骂子路的,这是我们读论语的一个线索。当然,子路也是性情中人,当年孔子暗恋南子的时候,子路也会直言孔子。我们可能记得一个成语叫“登堂入室”,这个典故也是来自于《论语》,大体上讲,就是子路在孔子面前搞音乐,孔子就讲你搞的这是二把刀,不行。孔子的门人听到孔子这样评价子路,就看不起子路、笑话子路,于是孔子又改口说,子路的音乐造诣能升堂了,但不能入室。这个“室”是内室,是指卧室。也就是说,一个房子最核心的部分。我们读论语大多数时候,看到孔子对子路是不客气的, 为什么不客气?因为子路性子太侠义,这样的性格就要鞭子抽。

          还有一个故事,子路曰:“子行三军,则谁与?”子曰: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”子路有一天问孔子说“老师,如果有一天你带兵打仗,你带谁?”孔子没有正面回答,但孔子的语气相当得厉害,比今天骂娘西屁还要厉害。孔子说:“你这个人的性格就是不知死活,就有如过河不坐舟,打虎不用棒。你都不知是怎么死的。”这话说得很严重,结果子路确实最后死得很悲壮。讲这些的意思,是要告诉大家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对于子路的感情很深,亲如父子,但是很少表扬,几乎都是骂。但是刚才子路救了人,得了牛,孔子高兴、表扬,为什么?一个人救了人,还有牛肉吃,这里面有被救者的感恩,也有救人者的大义,这对社会风气有好处,所以孔子就表扬,当然,还有牛肉吃,这才叫圆融。因人因事,因时因地。


   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

    参与人数 1 贝壳 +20 理由 收起
    Jean + 20 感谢你!
  • 性近习远

    2011-8-26 12:19:26 使用道具

    到处都可以看到老师智慧的文字!
  • 猪宝来了

    2011-8-26 12:58:58 使用道具

    老师的文字看不厌,,,每看每受益,嘻嘻~
  • bj-bluesky

    2011-8-26 13:34:38 使用道具

    坐下听课{:soso_e100:}
  • 我才是氨基酸

    2011-8-26 14:52:40 使用道具

    认真的爬了一遍楼,这些楼要是能放在一起就好咯~
  • cici365

    2011-8-26 21:51:52 使用道具

    讲得真好.学习中......
  • 非常

    楼主 2011-8-26 22:35:40 使用道具

   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-8-28 10:32 编辑
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(之十二)

          今天我们要讲的一个话题:什么叫经典?第一类是我们大众的看法,一般把带有之、乎、者、也的东西都叫做经典。所以,我们在讲如何阅读经典的时候,有妈妈就问诗词的问题,可见,这个看法、定义在不少人的脑子里都有。我们通常就把这个经典当成了百货公司,当成了超市,只要是带有之、乎、者、也、呜、呼、哀、哉的都可以叫经典,这是最广义的看法。

              第二类是学术的看法,也就是我们讲的经、史、子、集。这经、史、子、集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,就好比超市分出了日杂、肉食、奶品、烟酒之类的销售区域。

            这个“经”指的是什么呢?大体上来讲,是我们昨天讲的“九流”,比如说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周易》。话说《周易》是经中第一,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,这本书算是比较早的书,传说伏羲氏的时候就有了第一个版本,后来到了周王朝,有了第二个版本,到了春秋孔子这个时代,有了第三个版本。

            我们讲《周易》是经中之首,我们还要理解到它是时间之首,这样理解就全面一点,不要觉得它是最深奥、最智慧的经,从内容上来讲是首经。讲这个的意思是告诉大家,不要喜欢谈玄说妙,要 大道至简。从《易经》本身来讲,也包括了这个意思。易经有三易一说:一是变易, 二是简易,三是不易。就是说万物变化,没有一成不变;二是简单,大道至简;三是变化无穷,所以不易。
             其实,如果我们从时间的角度来讲,还有一本书是被我们忽视了的,那就是《尚书》。我们学《孟子》的时候,孟子经常会用《尚书》中的东西引经据典。《尚书》又叫《书经》,简称为《书》,这是一部中国最早的历史书。从文化的角度来讲,孔子做了一件好事,也做了一件坏事。做了好事,是从他重新整理历史而言的;做了坏事,是因为他在整理的过程中,很多没有考据的书给废掉了,留下的只有这一本。我们有的时候讲,中国文化三千年,有的时候讲中国文化五千年。讲五千年是从伏羲、炎黄那一辈算起的,讲三千年,是从夏、商、周算起的。所以,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,讲山顶洞人,讲北京人,这是从考古的角度讲的。历史上还讲到了炎帝、黄帝,讲到了女娲、伏羲,这是有历史可讲的,只是当时在修订的时候,认为无据可考,所以就删掉了。但历史还是历史,我们从远古来讲历史,还有一点,希望大家理解,从远古到今古,有三个标志:一个是全神时代,就是盘古、女娲、 后羿,还有刑天等等;二是半人半神时代,比如神农、比如伏羲。现在我们讲神农尝百草,不能简单的说是个人,而是个半神半人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,是具有特异功能吧。呵,算是笑话。再后来,人类越来越退化,越来越不灵,于是就有了尧、舜、禹,就变成了人。上天也上不去了,入地也入不了了,老老实实做人吧。

             讲到这个“经” 就特别提出了《易经》和《尚书》。史呢?好理解,有特点的一部是《史记》,是纪传体。什么叫纪传体呢?就是故事会,讲故事的形式。不象我们现在的历史,比如说近代史、现代史,上来就是背景,接着是过程,接着是影响,后面是意义,这样写不真实。纪传体就事论事,讲了什么,说了什么,就记下来,致于作用啊、意义啊、影响啊,任由后来人去评说,史官不乱评说,这才是真正的写历史的态度。第二个是《资治通鉴》,是编年体,也就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。
            “子”也好理解,就是我们讲的诸子百家。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三教九流里的九流。

              集,就是大杂烩,诗、词、歌、赋、曲就放到了集这一类,我们的第二个结论是:把经、史、子、集当成了经典。
              我们再细分,就不把史、子、集当回事了,我们要开专营店了。就好比现在的大中、苏宁一样的,专搞电器。于是,第三种分类就把经史子集里的“经”当成了经典。于是就有了四书、五经之说。“四书”指的是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和《中庸》;五经指的是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和《春秋》。《四书五经》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,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。当然,这四书五经也成了儒家的主流思想。我们要知道,这些个分法是专家、学者为了有口饭吃,搞的争论而设的,我们平头百姓不要去管这些,就简单一点,把之、乎、者、也当成经典好了。这个不犯法。
         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经典,我们就把这个“经”讲得透一点,这个“经”是广义的,不是专指《佛经》、《十三经》、《易经》。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“经”呢?有三层意义去理解:经的第一个意思是贯穿,我们通常讲经纬线,就是讲的这个意思。这个贯穿意义很广了,如果你问:去北京怎么去?无非几条途径——走海、陆、空。你说饭怎么吃?回答就是:一张嘴,欧了。这个不叫贯穿。贯穿怎么讲?就是用之于政,叫政道;用之于军,叫军道;用之于家,叫家道;用之于人,叫人道。比如我们常讲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,一本通常人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书,居然还能治国,这就是贯穿。因为这个贯穿,所以“经”才是值得一辈子去读的书。再说得通俗点,经的贯穿就好比是一个百货商店一样,你从中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那东西。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经的第二个意思是完整、系统,这第二层意思,其实是第一层意思引申。贯穿了,就系统了,就完整了。当然这个完整,还要去理解为时空的完整。一个道理过去适用、现在适用、将来还适用,这才叫完整。中国三千年的东西流传到现在,曾有暂短的时候被打倒了、被否定了,但历史的长河还将证明,它可以重新发芽,有很强的生命力。所以,有些人讲经典不适用了,讲什么取经典之精华,去经典之糟粕,这样的话说得有点无知。当然,类似的无知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庄子骂过了,他说“小知不及大知,小岁不及大岁”一只秋蝉是不可能理解人类的世界的,同样的,一个人也是不可能理解几千年的智慧的。我们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,才算是得到一丁点的智慧。这也是孔子讲的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当你还不知的时候,你偏要说你知道了,那是真无知。
         经的第三个意义是:方法。有的时候,我们会讲到,你这来取取经,你给我传传经、送送宝,这里讲的就是方法。当然,真正的方法是什么?真正的方法是无法,和尚打伞——无法无天才是方法。为什么这样讲呢?因时、因地、因人、因物之不同,方法就不同。别人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一个天才,你用这个方法说不定培养一个白痴。因为你不能因时、因地、因人、因物,所以说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,无有定法,才是法。如果孩子读经开心,你天天除了让他吃饭、睡觉,就是学经,我说好;如果 孩子读经不开心,你就是让他学一分钟,我也说不好,读他干嘛,当饭吃啊?所以说不要执着在每天读十分钟还是一个小时,适合自己,你开心,孩子也开心,加上坚持,就好。刚才我们讲了一个兴趣的问题,我们再稍说一点,正如我们在讲作文的时候说的一个原则,让孩子喜欢读经:扶上马,送一程。首先家长自己要喜欢,你不喜欢,你当甩手干部,买来书往他手上一扔:“孩子,你读经!”换成我是你的孩子,我也不乐意读。“上有好者,下必甚焉。”你在家里是户主,就相当于你是皇太后,你作为皇太后都不喜欢,怎么让太子、格格喜欢?对不对?呵呵。所以在这里,我代孩子问一下:“太后,您老喜欢上读经了吗?”

           我们接着讲下一个话题,昨天有朋友问:读《诗经》好啊,还是读唐诗好啊?我们刚才讲,“经”的广义及狭义,也讲到了经的三个内涵,实际上就回答了这个问题。但为了参考起见,我们提一点建议:有的人说背诗,有的人说背词,有的人说学《古文观止》,有的人说学《汉赋》。我们从前面的文学发展沿革捋了一条思路,我们要找到源头,或是接近源头,换句话说,我们要找到根,或者是接近根。如果你尽找些枝枝叶叶的,花多少精力,你也提高不了。但你找到根了,找到源头了,事半功倍。记得有一天中午的时候,有的朋友和我说,读了《论语》了,再学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就简单了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这是一个大前提、大参考、大原则——从源头学起。从学经典的角度讲,唐诗、宋词只是小菜一碟,这是要讲的第一个原则。


   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

    参与人数 2 贝壳 +30 理由 收起
    封疆大吏041010 + 20 太透彻了!
    椰子婷 + 10 说得真好!
  • 非常

    楼主 2011-8-26 22:41:42 使用道具

   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-8-28 10:34 编辑
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(之十三)

            第二个原则,如果我们的家长——皇太后及皇子太子、格格都喜欢唐诗、宋词,也无不可,但也要有选择。在中国的诗词中分出了两大派:一是豪放,二是婉约。除了文字上前者奔放,后者小巧之外,其实还包括了作者本身的阅历。大凡真干实事的,比如辛弃疾、岳飞这些人,都是真情豪迈的。这些真情豪迈的文风,向来不是自然天成,而是与作者的经历有关。如果去看一下中国唐诗的发展,这个线索会更清楚一些。边关的诗词,就奔放;宫庭的诗词,就小巧。那种“执手相看泪眼,竞无语凝噎”。或者说“东风恶,欢情薄,一怀愁绪,几年离索”的诗。除了文字的优美之外,确实上不了什么大雅之堂。

             现在我们的孩子,还没有学“执手相看泪眼”呢,就有不少初中生就执手相看了。再读这样的诗,就不得了了。不必、也不要看脂粉气太重,卿卿我我的,酸掉大牙的诗。从人的身心健康上来讲,关于婉约派诗人,一般寿命都不长。为什么呢?大家想一想,那是无病呻吟之作。实在没有抱怨的,还要写一句“无语怨东风”。东风怨不着了,还在爱上层楼,爬到二十层楼,去找东风。东风找不着,一个倒栽葱,失足的有,自杀的有,这样不好,世界如此美妙,何必自寻烦恼?我们读《红楼梦》,看到的林黛玉没有可葬的,还要把花弄来葬一下,病由心生,怎么可能身心健康呢?多愁善感,不是好事。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”。从心性的角度讲,一切赞美,一切都是好的,一切都是圆融的。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这首赋里,有一句话叫“兴尽悲来,识宇宙之无穷”。本来大家喝酒吟诗高高兴兴的,但他笔锋一转,来个兴尽悲来,乐极生悲。当年在读到他的赋的时候,耍了点小聪明,帮他算了一卦:此人短命。后来一查,果不其然,他活了不到三十岁。
          所以说,我们读诗要读上进的诗,精进的诗,不读那种没有意思的诗。

  • 猪宝来了

    2011-8-27 12:49:44 使用道具

    版主讲得太。。。太好了!!
    “读经也要找源头,找到源头了,事半功倍。记得有一天中午的时候,有的朋友和我说,读了《论语》了,再学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就简单了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这是一个大前提、大参考、大原则——从源头学起。从学经典的角度讲,唐诗、宋词只是小菜一碟,这是要讲的第一个原则。”
    “我们读诗要读上进的诗,精进的诗”。

  • 非常

    楼主 2011-8-28 09:59:53 使用道具

   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-8-28 12:54 编辑

            后记
            贴子发到这里,再回头看看,其实讲了还是一堆屁话。因为:

           一、没有讲清为什么要学经典。其实,这里没有为什么。有的人喜欢漫画,有的人喜欢口袋书,有的人喜欢从小学初中的语文书中找到灵感。这都是没有问题的。抢盐事件,后来被证明挺弱智的。不要把国学当饭吃,好象不学国学,就不是国人。学了国学,就是国人?
         为什么要学国学,为什么不学国学,这个问题,挺多情的。多情的到了娇情的级别。

          二、没有什么可操作性而言。因为本贴没有讲什么ABCD,也没有讲什么甲乙丙丁。没有讲吸星大法,没有讲凌波微步,没有写出三七二十一法,也没有讲出九九八十一律。更不是什么葵花宝典,所以也没有必要让江湖人士“争”来“呛”去的。还是一句那句屁话: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

            三、在本贴中,随意写了几条读经典的好处。但这些好处,千万不要当成为什么要学习经典的理由。因为,如果让俺当动漫版,或是游戏版的版主,也可以写出玩游戏的一百零八个好处,一千零一个理由。这事儿,有的时候还得说点玄的,学不学,是不是能学得下去,还要靠一分缘份,一分慧根。没有缘份与慧根,说破天都是狗屁而不是狗肉。

           四、真的,特希望有共鸣,但不希望有共争,或是共震。来共鸣的,你就来吹小号,我就来吹笛子,一起吹一吹,捧一捧。因为吹吹捧捧,挺开心的。如果是来共争,或是共震的,那还是算了,各自回家,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。如果实在憋的不行,那就金鸡独立,提起一条腿来,独唱,独舞,独争,独震。也是会有观众的。
           顺带说一句,错别字挺多,挺贻误人的。

   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

    参与人数 2 贝壳 +50 理由 收起
    windy_yy + 30 非常感激!!
    Jean + 20 呵呵,有缘者得之
  • 封疆大吏041010

    2011-8-28 10:29:41 使用道具

    kepless 发表于 2011-8-24 09:02
    不想让孩子学国学,像个小老头。也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,读了,背了这些个“空中楼阁”似的的大道理,对成长 ...

    我敢说,对话孩子没用,对成长绝对有用。

    我们全(夫)家都这么认为{:soso_e100:}
  • 飘竹

    2011-8-28 22:17:44 使用道具

    读经典不是在学功夫,而是在练功夫!!
    讲得太好了,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!!谢谢非常老师!!
  • 童童0812

    2011-8-29 13:34:19 使用道具

    打印出来仔细看!
  • 纤尘

    2011-8-29 17:38:55 使用道具

    老师讲的太好了,我家孩子这几年背了弟子规,三字经,千字文,最近正在读论语和声律启蒙,目前只是让她读读背背,意思还不是非常了解,不过孩子也喜欢看上下五千年这样的历史故事,我想在其中慢慢她就会明了这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