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公告
点击问题反馈。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,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。
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

“自主英文阅读”是个大坑

热度 13 已有 444 次阅读 2018-10-15 20:50 系统分类:成长记录 cla

在启蒙阶段,这种重视阅读胜于口头言语能力的倾向,是很有问题的。


一、能读不等于爱读

我想家长们的真实期望并不只是简单的“能读”,而是希望孩子不但能读,而且还要爱读、多读,不是空怀屠龙之技。


但能读和爱读之间的差异,是相当相当大的。


就拿汉语来说,中国现在很少有文盲了,但真正爱阅读、常阅读的人,在人口中绝对是少数,即使是高知人群也是如此,很多数人本科毕业后,就没读过几本书。至于英文阅读,理论上讲,本科毕业的人群都具有基本的英文阅读能力,可这其中又有多少人能阅读且爱阅读英文呢?


能读是语言能力,而爱读是则是个人习惯。


中文,作为孩子的母语,阅读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件容易的事。那么把这么不容易的任务当成外语启蒙阶段的目标,这个愿望是美好的,也是不理性不现实的。


二、倒果为因

那么如果不强求爱读的习惯,只追求让孩子拥有英文阅读的能力呢?


这依然是不理性的。


语言的本质媒介,是声音(或手势),而书面文字只是附加——文字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是相当近期的事(3~5千年),而口头语言在此之前则早已存在了数万年(5~7万年)。只有声音没有文字的语言依然是有生命力的语言,而只有文字而没人说的语言则是死掉的遗迹。阅读应该是流利口头言语能力的自然结果和升级,而不是原因。就像走路是站立的升级,跑步是走路的升级一样。我们不能只看到上层建筑好,就直奔其而去,这是一种倒果为因、舍本逐末的行为。


现今儿童英语启蒙对阅读的推崇,源自美国,那么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:美国儿童进行阅读的前提,是他们已经获得了英语母语,而中国孩子并没有,所以二者并不是一回事。


三、必须先语后文

幼童英语启蒙,必须要先语后文。因为声音才是语言的首要媒介,这意味着一定要先让孩子习得语言的声音系统,基本听说无碍后,再习得书面文字系统。


这并不会让孩子成为文盲——我们英语教学搞这么多年,你可曾见过一个英语文盲,就是英语听说无碍,但是不能读不懂单词的?不知大家见没见过,反正我是没见过的,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倒是比比皆是。


其实对于中国孩子来说,英语如果听说无碍,是不可能成为英语文盲的。为什么呢?首先,我们的汉字系统,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字,从整体的字形识别符号,是每个上过小学的中国孩子都具备的能力。其次,我们的孩子都要学拼音,那么孩子也意识到字母和读音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。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能力,赠给一个还没学过ABC的美国5岁小朋友,会发生什么?——这个小朋友分分钟就能英文阅读了。


当我们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语音系统时,这个语言的词法、固定表达、搭配关系、句法构式等从碎片到整体,从具体到抽象的内在结构,都已经内化在我们脑中,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网络。这个前提下要习得文字系统,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事情,它需要的只是声音和文字对应,而已有的成熟网络将发挥巨大作用。


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经验,就是明明没正经教过孩子汉字,但孩子莫名其妙的自己就认识了很多。成人识字也是如此,我国早年进行过大范围的扫盲运动,目的是让能说汉语的成人能认识汉字,这个运动的结果呢?大家都知道,成效显著。甚至我外婆,小时候没读过什么书,扫盲也没扫到她,后来近70岁的时候老人家信了耶稣,加入了专为老年教友开设的识字班,一来二去也能读圣经了。但相反,即使有了很好的文字能力,想从聋哑英语想变成听说无碍,难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,很多中国英语学习者都痛苦于此,不用我多说。


我对此有一句总结:由语习文易,由文习语难。


四、为读而读,不会幸福

直奔阅读而去,看似走的是直线,但很可能事与愿违,无法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。


语言,无论是口语还是文字,都只是意义的象征,而不是意义本身。


之前的文章说过,语言的意义包含很多维度,比如当你与孩子自然交流时:

  • 你的神态

  • 你的语气

  • 你的语调

  • 你的动作

  • 你的意图

  • 孩子的感知(所看所听所闻所触)

  • 孩子的感受(内心的情绪)

  • 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

  • 共同关注事物的状态

  • 周边的环境(闹市/图书馆)

  • 以及孩子脑补的其他内容…


即使是简单的语言应用,也通常都包含这样多维度多通道的信息,所有这些信息,都会“打包”进相应的言语中,成为这些言语的意义。当我们阅读母语文字时,所有这些信息也都会随着文字被唤起,所以我们常常会沉浸在情节之中,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读的其实是弯弯曲曲的抽象符号。


但当我们读外语时,却很难有这样的体验。因为中国的英语教育通常都是阅读取向的,会忽略通过真实的口语互动来把多维度意义打包这一环节。而直奔阅读而去,那么翻译无疑是“最快”的方法——孩子碰到一个英语生词,直接把汉语“对应词”告诉他,看上去简单利落,但是


  1. 两种不同语言间不存在两个完全对应的词。词都不是孤立的,而是依附于各自语言的固定用法、句式和文化,所以无论怎样,都无法做到完全替代。


  2. 在阅读中如果要不停的进行逐词翻译,再拼装起来的工作,那么是很难享受到阅读的乐趣的,即使读小说都会感觉很累。你自己学了十几年英语可能都做不到的事情,为什么会要求孩子启蒙时就做到呢?


所以,将阅读作为目标,很可能导致“动作变形”,给孩子用一些看似见效快但实则饮鸩止渴的方式。孩子可能通过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大量的练习,能够读出一些内容(将文字转化为声音,电脑也能),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享受的意义本身带来的乐趣,不是在真正的阅读,而只是“将文字转化为声音”来满足来自家长或老师外在的要求,这种“阅读”能力实际上是虚假的。


五、时代不同

现代社会对语言能力的要求,和几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都不同了。


几百年前的中国,只有少数读书人能够识字,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无法支撑也不需要大多数人具备识字能力,其次是因为人口固定缺少流动(南方甚至由此“十里不同音”)。极少数对外语的需求,更重视文字,比如国家之间的文书等。几十年前的中国,信息严重不流通,那时对外语的需求,是了解国外的先进技术,主要体现在读懂材料(其实也不具备口语教学条件)。满足这个需求,即使是把英文当密码来机械记忆也是可行的,对于口头言语能力的需求也没那么迫切。


几百年前的欧洲,情况也类似,大多数人甚至包括贵族在内,也不具备识字能力。那时对外语的主要需求,是通过拉丁文这种死文字,来研读古希腊古雅典的经典,而拉丁文是非常规律的语言,由此才发明了“语法翻译法”。


而在现代社会,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:


  1. 如前所述,对于中国孩子来说,掌握口头语言后习得文字是要轻松很多的,而相反过程则很难。

  2. 计算机对文字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,将来真正稀缺、真正有价值的是人与人之间实时的、动态的、带着感情和温度的真实言语沟通能力。

  3. 英语标准化、应试化的考核逐渐被摒弃。各级各类英语考试都更加注重真实的语言能力。屈从于落后于时代、低水平切不科学的英语教育目标的压力,只能获得一时一地的虚假优势,长期看注定要吃亏。


最后的话
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理解语言规律,看清趋势,为孩子选择真正正确的道路,是明智家长的义务和责任。

 自如 自如老师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1

路过
8

鲜花
1

握手

雷人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10 人)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新会员加入

评论 (6 个评论) 发表评论

  • hidden 甜甜妈妈_wy

    2018-10-16 11:22

       分享,谢谢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paulliu

    2018-10-18 08:30

    过于片面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jingj709

    2018-10-31 11:33

    有道理!英语终究是一种工具,在翻译工具日趋先进的今天,我们对工具的定义较以往应该有所调整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icymath

    2018-11-10 12:43

    说得有道理。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MommyZ

    2019-1-11 00:45

    说得有道理。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Giant

    2019-10-12 10:27

    片面。会听说的人多了,平淡无奇。高质量的交流还是读写。
       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