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公告
点击问题反馈。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,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。
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

(转)唐晓敏教授谈“语文教材”(共三篇)

热度 16 已有 489 次阅读 2015-11-22 22:33 系统分类:成长记录

唐晓敏教授谈“语文教材”(共三篇)

猜友推荐本文适合的年龄:正在统计 邀请我也要给出年龄建议

1 点赞作者: lilafairy |2015-11-18 07:42| 只看作者 | 查看/评论: 112/8| 有效评论: 6

语文教材选篇宜兼顾“当下”与“将来”

  在网上看到肖远骑的文章《我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担忧》,文中谈到了目前语文教育的许多问题。肖远骑是语文特级教师,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。这篇文章内容很丰富,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,我多有同感,但有一点,却有不同的看法。这就是,文章说到,“教材是给学生用的,因此,教材编写要听听学生的反映,了解学生到底喜欢什么,不喜欢什么。”为此,“在高中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,要求学生写出高中教材里最喜欢的篇目和最不喜欢的篇目。结果是:学生最喜欢的篇目前10名排名是《我与地坛》、《再别康桥》、《荷塘月色》、《赤壁怀古》、《我的空中楼阁》、《故都的秋》、《等待戈多》、《山居秋瞑》、《鸿门宴》、《虞美人》;最不喜欢的前10名篇目是《咬文嚼字》、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、《拿来主义》、《简笔和繁笔》、《离骚》、《纪念刘和珍君》、《逍遥游》、《祝福》、《柳毅传》、《物种起源•导言》。”并且说:“学生为何喜欢《我与地坛》等10篇文章,我想其原因是这些篇目贴近生活,有人生哲理,读起来有的仿佛是忠厚的长者在与你促膝交谈,有的仿佛是多年未见的朋友在向你倾诉情怀。……这样清新的文笔,这样优美的语言,学生怎能不喜欢?反之,语言太深奥,距离自己的时代太远,学生当然不喜欢。”

  学生喜欢《我与地坛》、《再别康桥》,这些篇目入选语文教材,当然是可以的。问题在于怎样对待学生不太喜欢的那些作品。这些作品自然也不太一样,其中有一些,如《离骚》、《逍遥游》等,学生虽不太喜欢,却仍然应该入选。这些都是非常优秀、非常重要的作品。这些作品是不受时代限制的,属于人类世世代代都应该阅读的那类作品。阅读这些作品,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内容,不仅仅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方式或工具,同时也是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。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一代一代的青年人来传承,这是一项严肃而崇高的事业。热爱民族的优秀文化,这是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。基础语文教育,最重要的任务,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第一流作品的阅读兴趣,而不能因为这些作品有难度而放弃它。如果有学生认为这些作品“距离自己的时代太远”而“不喜欢”,应该改变的是学生的心态。况且,学生对课文的“喜欢”与“不喜欢”,这也会变化。真正优秀的东西,他们将来会喜欢的。语文教材选篇,应该兼顾“当下”与“将来”。


  有人会说:将来需要,那就将来再学好了!话虽可以这样说,但实际上,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,他们在将来就没有机会再读这些作品了。考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,恐怕很少有人再读《离骚》、《逍遥游》,更不用说,还有些人无缘接受大学教育。对许多人而言,基础教育时期与这些最优秀的作品错过,就意味着一生的错过。

民国时期的“多声部”语文教育

  近来,民国时期的几套语文教材引起人们的兴趣。王丽发表“安身立命少年书——重温民国小学国语老课本”,称这些教材语言优美、典雅、亲切,而且教给儿童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常识。商务印书馆、开明书店和世界书局这3套民国小学国语课本,确实比较活泼,但这些白话课文的教材也有明显的缺点,主要是内容过于浅显,实际上是低于儿童的精神发展。对此,一些“过来人”有深切的体会,刘锡庆回忆自己当年学语文的情形时就说:这些“白话课文,实在是太‘水’了,不是记不住就是记住了也没有什么意义,因为它本身的‘含金量’太低了,不能终身受用。……它不能作为‘文化积淀’存留下来以长期使用,这真是一种智力开发上的极大浪费!” 今天,这些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之所以让我们产生一种意外的惊喜,实际上是因现在的语文教材过于死板。


  在当时,这些教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。许多学校并不使用这些白话教材,而是仍然让学生学习文言的经典篇章。许多“过来人”“回忆自己童年的语文学习经历时,都讲到这种情况。如周汝昌先生回忆早年读书生活时就说:他入高小时,课文都是历代短篇名作精品,从《苛政猛于虎》到《岳阳楼记》,从《秋声赋》到《病梅馆记》,……篇篇打动心弦,引人入胜。” 他所学习的小学课文,竟有《岳阳楼记》、《秋声赋》、《病梅馆记》,在今天,这都是初中及高中语文教材中才有的课文。同样,建筑学家曾昭奋讲,他小学五年级时所学课文就包括《与吴质书》、《陈情表》、《兵车行》、《岳阳楼记》、《圆圆曲》。考古学者佟柱臣11岁时上小学,他所就读的白土厂边门小学,除了算术、国语之外,还学习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唐诗》、《幼学琼林》和《古文观止》。文艺理论家黄药眠上高小时,所读的课文包括《滕王阁序》、《进学解》、《赤壁赋》等等。黄药眠说:“在这个高等小学读了三年以后,我的古文写作基本过关。《滕王阁序》我读了五遍就会背诵了。什么史论、游记等,我都能写了。可以说,我的写作的基本功,在县立高等小学已完成了。”


  民国时期的教育,有“新式”的学校教育,也仍有私塾教育。许多人是在私塾里接受教育的。而私塾教育,自然是读古文的。如建筑学家陈从周讲:“我五岁破蒙,读的是私塾,又名蒙馆,人数不过七八人,从早到晚就是读书背书。”文艺理论家敏泽:“我从五岁进入私塾,一学就是五年。“进入私塾之后,首先要学的是《百家姓》和《千字文》,待这两种蒙童读物读烂、背熟之后,接着就进入了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的学习。依次为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。对于古书的学习都是要求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之后,才可以丢掉不读,开始一种新古书的诵读的。”他还说到:“五年私塾教育便是我最早接受的、并且给我终生留下的难以磨灭影响的语文和文化教育。这五年私塾所学到的东西,说实在的,比后来的正规大学中文系四年所学的东西都要多。”


  那时,还有些人不是“上学读书”,而是在家庭接受教育。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,童年时在家里接受教育。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私塾先生,朱光潜从六岁到十四岁一直追随父亲学习。十五岁开始去读了小学,读了半年高小,便升上了桐城中学。知名学者程千帆先生少年时候也是这样。他受教于伯父。伯父对他的教育起点很高,连当时一般私塾常读的书如《古文观止》等,都被认为是“俗学”,十多岁的程千帆,直接读的是《诗经》、《左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通鉴》、《文选》、《古文辞类纂》等书,这确实是非常严格的正规的古典训练。霍松林四岁时,他的父亲即教他背熟了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等识字课本。接着循序渐进,从《论语》开始,熟读群经诸子和历代诗文名篇,并作对联、诗、词、散文。在家中读书直到12岁,他父亲才送他到新阳小学接受现代教育。文论家王运熙讲:“我五六岁时,他(父亲)即教我念一些唐代绝句,引起我对古诗的爱好。我在九岁时初小毕业,父亲叫我留在家里在他指导下学习,以读古书为重点。这样一直到15岁进高中前后五六年时间里,我先后读了‘四书’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左传句解》、《史记》(选本)、《楚辞》、《古文观止》、《六朝文挈》、《古文辞类纂》等文史古籍。父亲略做讲解,主要让我自己诵读,每篇诵读数十遍,达到能背诵或接近背诵的程度。”


  不难看出,与当时的学校语文教育相比,私塾及家塾教育,有其突出的优长之处,这就是高质高效。私塾教育所选的都是第一流的作品。应该承认,儿童接受这种古典教育的当初,并不一定都喜欢。但对将来确有重要意义。如现代诗人、学者冯至谈到他背诵《论语》、《诗经》的经历时说:“我在幼年时背诵过一部《论语》,半部《诗经》,当时的确很痛苦,在那些费解的字句里消磨了我许多美好的童年,可是成年后,渐渐了解其中的意义,也像吃橄榄一般,苦后有余甘,如今我并不后悔在儿时读了那一部半书。”


  总之,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具有“多声部”的特点。学校的语文教育与家塾、私塾各司其职,各尽其责。学校的白话语文,着眼的是“现实、普及、实用”。其内在的思想基础,是当时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教育学上的“进步主义”教育思想,而私塾、家塾的语文教育,其思想则与美国的“永恒主义”教育思想有相合之处,着眼的是孩子一生发展的需要。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,最有价值的,不是几套语文教材,而是当时教育的自由、宽松和多元化。

陶行之对语文教科书有独到的看法

  大教育家陶行之对语文教科书有独到的看法。他认为,零零碎碎的课文,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,说道:“中国的教科书,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,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,每课教几个字,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。学生读了一课,便以为完了,再也没有进一步追求之引导。我们读《水浒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鲁滨孙漂流记》一类小说的时候,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,甚至从早晨读到夜晚,从夜晚读到天亮,要把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。中国的教科书是以零碎文字做中心,没有这种力量。有人说,中国文人是蛀书虫。可是教科书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。蛀书虫为什么蛀书?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,使它吃了又要吃。吃教科书如同吃蜡,吃了一回,再不想吃第二回,连蛀书虫都养不成!”


  语文学习,只学单篇的“课文”不行,还需要阅读长篇作品,这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共同的看法。


  历史学家吕思勉就讲:“凡作文字,先求其畅,故气不可不盛。欲求气盛,则长篇须熟读若干篇。”


  王瑶说:“人的一生,通读几本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很有必要,通读才能知道它的完整的思路,才能领会它的整体气魄。”而他的学生杨义也举《史记为例》,讲:“《史记》的结构宏伟工整,富有哲理意蕴。……显示了总览历史浮沉兴废的伟大气魄。如果读书也可以养‘气’的话,是不妨读一读这类大书的。也许每读完一种,你会享受到精神被提升至一个新境界的喜悦。”


  传统语文教学,自然也阅读短篇,但所读的短篇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,有时是具有相似风格的一类作品,有是甚至就是某一作家的文章,这样的阅读,对象虽是短篇,但等同于长篇。文史学家罗庸讲自己的学习经历时,就提到他中学的老师王老师,在选文时“有他的一番斟酌,所以三年中虽然念了许多家的文章,竞如只念一家一样,风格意境,造句谋篇,都属于一派,一点也不凌乱。”这又激发了学生读专集的兴味,“我们几个喜好国文的人便相约各人读一部专集。我选的是韩昌黎,三年中把一部韩文大半背熟,作文因此长进不少。”


  这里所讲,非常重要!若能像罗庸那样将《韩昌黎集》这样的一本书大半背诵下来,作文不可能没有提高。


  可惜的是,直至今日,我们的语文学习仍然是只学单篇的“课文”,而课文又是按“主题单元”选编的,风格凌乱。这种教科书,依然是陶行之所批评的“如同吃蜡,吃了一回,再不想吃第二回,连蛀书虫都养不成!”陶行知对语文教科书的评价。


路过
5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5 人)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新会员加入

评论 (13 个评论) 发表评论

  • hidden 大德

    2015-11-23 09:07

    割裂的语文教育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edwardyyu188

    2016-4-19 11:11

    谈得极好,学习了!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vivi1986614

    2016-4-26 21:00

    谈得极好,佩服佩服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yltljm

    2016-12-19 11:00

    割裂的语文教育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William_Jean

    2017-11-5 10:36

      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lovefall

    2018-1-19 12:52

    受益!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bursia

    2018-3-24 09:42

    确实,语文和英语是一样的。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xueyingxieyue

    2018-6-26 09:36

    谈得极好,学习了!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13811872244

    2018-11-2 10:53

      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MommyZ

    2018-12-16 17:56

    Thanks for sharing.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astordeng

    2019-2-8 23:55

    受益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finalwill

    2019-2-16 19:43

      
       回复
  • hidden pgldl123456

    2019-6-5 08:45

      
       回复